华人网

查看:8715 回复:0 发表于 2018-6-28 15:30
发表于 2018-6-28 15: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国没你想的那么光鲜,但它教会我不为任何人而活 [复制链接]

出国没你想的那么光鲜,但它教会我不为任何人而活[color=rgb(96, 99, 98) !important][size=1.12]
在大二的一节英语口语课上,一位来自美国的外教老师这样问我们:如果可以选,你想在哪个国家生活?

我回答说:anywhere but here(除了这里,哪里都好)。他笑着逗我说:比如说,北朝鲜?我自觉理亏,讪讪地说自己指的是发达国家。

回头来看,这个若干年前的回答虽然充满破绽,却诚实地反映了我当时的想法:我想离开中国。

我生于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和其他许多亚洲同龄人一样,参考书,做习题,学英语……填满了我的成长经历。

我大概并不愚钝,只要努力都能出成绩。但进入竞争更加白热化的高中以后,我发现表面上的好成绩不足以包裹我内里脆弱的自尊心,仿佛我的价值只取决于学校排名。


国内的考试充斥着技巧和套路,我并不明白为什么我要如此在意这些该死的试卷,然后从此过上按部就班的一生,谈恋爱,上大学,找工作,与对象结婚,抱怨房价,操心儿女,或是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是庸碌地生活着直到死掉,与任何一个曾经的「优等生」没有区别。   对于处于青春期末尾的少女来说,这种一眼望到尽头的人生实在太可怕,像《刺猬的优雅》里的隐喻:我们前赴后继,生怕落后,到头来不过是在一个金鱼缸里像盲头苍蝇往玻璃上撞而已。  所以,我想离开这个唯成功论英雄的系统,自由探索更多的人生可能;我想看看另一边的草地,是不是真的更绿。我想出国。   但去美国读个本科动辄100万上下,而我穷啊(围笑)。直线出国不可行,还不可以曲线出国吗?高考后的我,打着校际交流的小算盘,敲定了出国交流项目名额满满的厦大法语系,终于在2013年8月21日坐上一班前往法兰西的飞机,开始未来一年的交流。




法国人肯定很浪漫!」如果你从没来过法国而这样认为,情有可原;如果你已经在法国停留过一段时间,恐怕你就另有所感了。事实是,法国人不一定浪漫,但不少法国人浪,不少法国人慢。法国人的这份「慢」,体现在其对历史的珍视,对文化的坚守,对生活的热爱。学业、工作固然重要,但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YOLO(You Only Live Once)精神多少贯穿在欧洲人的意识形态里,让他们允许自己花时间探索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在一次法语课上,我认识了同样来里昂三大交流的瑞典女孩Olivia。她长得高大,留着一头干练的金色短发,皮肤白得泛红。虽然看不出来,但Olivia已经23岁了(我当时21岁),而这才是她本科最后一年。

因为她高中毕业后并没有急着上大学,而是到处间隔年了一阵子。对瑞典人来说,大学是想上就上的事情,在有其他项目时,可以随时暂停,之后再回去接着上也没关系。
流利掌握着多门语言的Olivia自18岁起便再没向父母要过钱,靠自己工作、奖学金或贷款实现经济独立。尽管目前背负着一万欧元的贷款,她身上却一点也没有中国年轻人常见的对未来的彷徨,对成功的焦虑。

相对于「赶鸭子」中式说教,欧洲人的人生哲学来得更加「慢」。


她的故事并不是个例。

在欧洲,公立教育的学费往往低廉,政府不吝于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奖学金、补贴,欧盟带来的伊拉斯谟交换项目种类繁多,学生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偶尔课余打打零工实现经济独立,然后时不时来个周游列国或在外国院校学习一段时间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情。


我深深地为这种自由自立的氛围着迷,也在人生中头一次试着至少部分的经济独立。享受着法国政府对外国学生一视同仁的房屋补贴,我也另外腆着脸到处找了不少兼职:从法国糕点店店员,到足球场贵宾室和亚洲餐厅的服务员,这些工作虽然不能让我的简历变得光鲜,却实在地给了我对法国社会的第一手认识和足以维生的收入。

了解了法国,我更想看看整个欧洲,这个穷游学生的天堂。有直通25国的申根签证在手,「出国游」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价廉物美的青旅,对学生优惠甚至免费的旅游景点,到哪都有的信息周全的旅游局,你还能要求什么呢?

我恣意地徜徉在展览、演出、博物馆之间,看美丽的画、温柔的景,在偌大的世界里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与素不相识的异乡人交谈,做着功利意义上「最无用」的事情,可我感觉是多么鲜活。

我想我爱上了这种资本主义的自由空气,爱上了独自于世上流浪;这是我人生里第一次不为别人活,不为绩点,不为简历,只为自己。我不舍得就此回国,我不甘心。我想知道作为一个亚洲姑娘,我在这个他乡还能走多远。   那个不想回国的想法越来越强烈。所以在本该打道回国并迎接毕业的节点,我向母校申请了休学。第一年,我修读了旅游管理学位并赴美迪斯尼实习半年;第二年,我成功申请了养马实习项目赴英8个月。   说别人间隔年很容易,但到自己要做出非主流选择的时候其实还是需要勇气。我在电脑桌面上给自己留言:Ce qui me fait le plus peur, c'est que si jamais je n'ai plus assez de courage. 是的,我不怕碰板,哪怕撞得头破血流;「我最怕的,是如果我再无勇气。」


2015年的一个秋日,我从马场下班回来,匆匆把臭烘烘的制服脱掉便径自瘫在地上。事实上,这可以算是我找到过待遇最好的实习:除了一份实习工资、上下班交通接送、每日饭堂午餐,公司还免费提供单身公寓。我的日常就是不论晴雨地养马和在办公室学习育马知识、完成分析报告,偶尔穿得光鲜亮丽地去高大上场合参观,拜访英女王的私人马厩,到世界上最昂贵的迪拜世界杯看赛马……


我们往往把最光彩的一面发上朋友圈博取点赞,却难以把尴尬的一面轻易与外人道出。那天,经过了一整天的亲手清理淤塞的马房下水道之后,我的心里只剩下这个问题:我到底TM的在干嘛呢?   事实上,这个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心里出现。在那之前的迪斯尼实习,若干次凌晨三点辗转在回宿舍的巴士站,穿着花俏制服的我也曾如此扪心自问。  
所谓世界500强的光鲜履历,难掩我廉价劳动力的实质。110美元一天的迪斯尼公园门票,9美元每小时的服务员工资。迪斯尼需要活力四射的新鲜血液来创造「magic」,大学生需要名声响亮的实习经历,如此而已。

作为生物链低端的CP(College Program/学生实习项目),我们另一个心照不宣的名字就是Close Parks(闭园晚班工作人员),凌晨1-2点才下班是常有的事。遇上疯狂的24小时开园日,我甚至在凌晨5点半才下班,回到宿舍听到保安的「早安」只能回以生无可恋脸。   我逐渐意识到自己为不断争取外国签证作出的牺牲,甚至沦为「为出国而出国」。上班等下班,用一周五天的低级劳动换来周末的消遣,这跟我曾经不屑的在国内混日子有何本质区别?


今年1月底,为了参加毕业典礼我在暌违一年后回到法国,借住在我的好朋友洛杉,一个法国姑娘家。在本科毕业后她选择继续进修,在第戎商学院读Grande Ecole(法国特色的学制,相当于硕士文凭)。很多法国年轻人都会在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硕士,倒不是真的因为他们想要进修,而是因为硕士已经成为了当今经济低迷拖延就业的标配。   随着欧洲文艺理想的外壳逐渐剥落,略显尴尬的现实便浮出水面。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是近10年前的事,但法国乃至欧洲各国(英德除外)并未如愿复兴:走在街上,连最普通的麦当劳快餐厅也少有招聘,这不是偶然。


洛杉几经周折最后找到了一份自己不太喜欢的实习:电子产品销售,一个月550欧(最低法定实习月薪)。她坦言,在当下的法国,要不你从事现学现用的技术型工种(如售货员,理发师,厨师等),要不你正儿八经地读个高等级文凭来找公司白领的工作。但更残酷的事实是,由于岗位减少、公司不愿支付高薪,市场上太多高学历的人才在做着低收入/低智商工作,以至于在近年来已出现人才外流的趋势(如英、美甚至亚洲)。   如果说法国本地年轻人面临的是「高学历低薪水」的问题,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就业就是「能否留下来」的问题。

小雯在国内211高校法语系毕业后来到法国读了全法专业排名第三的商科硕士项目,但毕业后面临转工签的坎,她才发现:所谓名牌高校光环抵不过经济疲软。

要成功转换工签在法国留下来,她必须找到税前至少2200欧月薪的长期合同工作,但现实是目前法国企业纷纷紧缩预算,要不只找实习生,要不只签几个月合同「看着办」,不管员工是否错失转工签良机,反正法国也不缺求职的中国留学生。身边的人要不为留下作出了种种妥协,比如在奢侈品店卖包,要不回国找对口的工作。


现在小雯签证时间还剩半年,是要坚持在萧条市场中找到一份不如人意的工作,最后被逼打包走人?还是舍弃曾经的法国梦想趁还没失去应届生身份回国?电话里的她泣不成声,我只能报以沉默。






回复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西范爱热闹

华人网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为网友自行发布或转载网络公开内容,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违规或侵权可邮件处理。本站为公开内容载体,对用户发布内容仅承担基础违法筛删,其他责任发布者承担。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